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辑 | 抗战烽火中的烟标往事
2025-07-09

如果时光回溯到80多年前,在枪林弹雨、战火纷飞中,党领导下的烟草事业坚持生产,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经济基础,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。

抗战初期战事不利,沿海工业重镇相继沦陷,除供应军队外,日寇还将卷烟外售,企图通过经济手段榨取中国人民财富。

然而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没有得逞,不仅许多民族资本内迁,在西南大后方重建了烟草工业,以满足军需民用;而且在敌后方、在根据地,“随军烟厂”“马背烟厂”跟随部队转战南北;在简陋的厂房中、用最朴素的工具,党领导下的烟草工业积极发展生产。

从“九一八”事变到抗战全面胜利,当时,多家烟厂设计印制了以抗战为主题的卷烟烟标,翔实记录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却振奋人心的抗战历程,警示人们“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”,唤起强烈的民族情、爱国心,在风起云涌的抗战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。
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战争的硝烟早已故去,与抗战题材相关的烟标也成了历史记忆,那些从烽火中走来并作出特殊贡献的卷烟企业,也已成长为中国烟草的重要生产基地,在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续写新篇章、贡献新力量。


41.jpg淮阴卷烟厂保存的“勇士”牌烟标 / 江苏中烟 供图


向“勇士”致敬 

如果把时钟的指针回拨到抗战时期,历史会讲述一位“勇士”的故事。

徐佳标,1926年出生。抗战期间,其父被日军抓去当劳工,后惨遭杀害。1944年,怀着国仇家恨,他加入新四军三师。入伍后,他在战斗中英勇顽强、敢打敢拼。在1945年的阜宁战役,他徒手连续夺取3挺机关枪,被评为战斗英雄,享誉阜宁抗日根据地。
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,但盘踞在淮阴城的日伪军拒绝投降。于是,9月6日,新四军三师攻打淮阴城。徐佳标是攻城尖刀班班长,他背后插着红旗、第一个爬上城墙,敌人举起马刀恶狠狠地劈向他,他的双手被齐腕砍断,瞬间倒在血泊之中。

短暂昏迷后,徐佳标被枪声惊醒,发现敌人火力太猛,战友们一时冲不过来。当即下定决心:要用自己的牺牲为战友换来冲锋时机。于是,重伤的他艰难地挪动身体,寻找机会用双臂紧紧夹住机枪管,以血肉之躯堵住枪口。趁着徐佳标争取到的片刻时间,我军终于攻入淮阴城,胜利的红旗在淮阴城楼上飘扬,而徐佳标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岁。

为纪念徐佳标的英勇献身精神,淮阴城南门被命名为“佳标门”,他也获评“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”。

当时的华新烟草公司(江苏中烟淮阴卷烟厂前身),就是徐佳标所在部队的随军工厂。得知徐佳标的英勇事迹,卷烟师傅个个热泪盈眶,他们一边流着泪,一边卷制“勇士”牌卷烟,只能用这种方式慰劳前方将士、纪念那些为了家国社稷而倒下的“勇士”。

‌那时的生产设备很简陋,使用木头和铁片制成的手工卷烟机,有时行军战斗不便携带辎重时,只能把设备埋藏在土里;那时的工艺很粗糙,没有滤嘴,简单的纸张包裹着烟丝,却能给战士们带来很大慰藉;那时的运输车辆紧缺,职工们不惧危险、车推人扛地把卷烟送到战士手中;那时的卷烟产量很低,职工们与时间赛跑,趁着战斗间隙加紧生产,全力保证前线供应……

除了“勇士”,华新烟草公司还生产了“大众”“人人”“牛郎”“织女”“飞马”“鹰球”等牌号卷烟,这些卷烟同样深受根据地广大军民喜爱。

听着炮火、闻着硝烟,没有畏惧、没有胆寒。冒着枪林弹雨坚持生产卷烟的职工又何尝不是无名“勇士”呢?为了抗战胜利、国家独立、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,卷烟厂职工随军转战南北,与新四军一起谱写了壮丽的革命史诗和英雄篇章。

(江苏中烟淮阴卷烟厂 王禹)


42.jpg中国华陇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“西湖”卷烟烟标 / 甘肃烟草工业 供图


抗战烽火中的一缕“烟”


跨越80载春秋,我们依然难以忘怀那一声声“还我河山”的怒吼,一场场弹雨纷飞的激战,一个个前赴后继、铁骨铮铮的身影……当北平学生高唱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涌向街头游行时,在遥远的西北内陆,也有一群烟草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救国情怀。

救亡图存,实业兴邦。在民族卷烟工业兴起时,甘肃卷烟制造业也应运而生,1936年,“中国华陇烟草股份有限公司”其主要产品“握桥”“西湖”“白塔”“兴隆山”“五泉山”等品牌,主题均出自“兰州古八景”。
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“西湖”等产品供不应求,为抗战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。

由于沦陷区人民“流入”甘肃越来越多,卷烟消费不断增加,一时间各地手工制烟作坊如雨后春笋出现。当时,甘肃私营卷烟制造业最多时达50余家,参加生产的人数达500余人。

筚路蓝缕,玉汝以成。1942年,甘肃陇东解放区军民响应党中央“发展经济,保障供给”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号召,开展生产自救运动,创办了边区卷烟工业。5月,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陇东分公司西华池子公司创办了“华丰烟厂”。

华丰烟厂生产卷烟所用原料主要是合水县定祥、板桥和宁县政平等地的黄花晾晒烟叶,卷烟盘纸则是当地生产的普通白纸。从外地请来技工指导生产,工艺简单,即用铁锅蒸炒烟丝,然后经过炮制加香,用手工卷烟器卷烟,生产牌号以“黎明”“战马”“红光”为主。

1944年12月30日,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《边区纸烟制造业管理及征税试行办法》。防止边区境外纸烟冒充边区烟牌而偷运进口,以便于管理及防止粗制滥造,保护边区经济发展、支援抗日战争胜利。

华丰烟厂职工最多时达到80多人,卷烟最高年产量曾达到3000余件(每件10000支),产品主要供应陕甘宁边区各县军民。

风雨兼程,上下求索。从历史中汲取勇气和力量,甘肃烟草工业始终初心如磐、奋楫笃行,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(甘肃烟草工业 马国星)





43.jpg云南纸烟厂生产的“重九”牌卷烟烟标 / 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 供图


彩云之南的抗战烟

1942年,日本侵略者切断了滇缅公路交通,所有国际通道陷落,卷烟来源断绝,迁入云南的大批军民对卷烟需求增多。一方面是卷烟消费市场日趋庞大;另一方面是卷烟入滇渠道几乎完全中断。

需求催生市场,消费催生产品。1942年,当时的云南省政府投资国币74.9万元,在昆明北郊的上庄村破土动工,兴建了第一家机制卷烟厂——云南纸烟厂(即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前身)。

实际上,除了云南纸烟厂,为了满足战时的财政需求和对卷烟的消费需求,昆明先后办起了77家大小卷烟厂,开足马力生产多达200个牌号的卷烟,而云南境内的大小烟厂多达500余家,烟草税收有力支持了抗战胜利。

为解决卷烟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,云南省政府在昆明东郊定光寺蚕桑苗圃农场尝试引种来自美国的“红花大金元”,从此,美种烤烟在云南扎下了根,种植面积达到了近10万亩。

1943年1月,云南纸烟厂正式投产,此时距离“七七”事变已近6年,厂长李青年灵机一动,决定推出一款名为“七七”牌的中档卷烟,一方面以此提醒人们勿忘国耻;另一方面,纪念抗日勇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。由于历史原因,“七七”牌卷烟生产量极少,仅7.1箱,烟标存世量更是稀少。

此后,云南纸烟厂再次推出“重九”品牌,为保卫当时中国唯一的陆上对外通道——滇缅公路,30万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抗击日寇,将一腔热血洒在了异国他乡,“重九”卷烟则作为军需品配发给了中国远征军。

有这样一幅珍贵老照片:一位受伤的远征军士兵躺在担架上,另一位士兵为其点燃一支“重九”卷烟,一支小小的卷烟凝结了同仇敌忾的战场兄弟情。“重九”卷烟随远征军一道走出国门,在缅甸、印度、泰国等国享有良好声誉。

为支援抗战,云南纸烟厂实行两班制,不分昼夜,加班加点生产“重九”卷烟。“重九”作为“爱国烟”和“抗战货”,风靡大西南、饮誉海内外,与中国军民一起经历了艰难困苦,也共享了胜利喜悦。

为抗战不落人后,为胜利奋不顾身。如今的昆明卷烟厂干部职工仍然怀揣一颗红心、踏上三尺机台,用双手、用劳动、用产品为发展作贡献、为梦想而奋斗。

(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 李曦  王天培)


1721719775136094[1] - 副本.png

关键词: 烟草